深刻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积极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厦门实践与探索
作者杨安:“大数据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组长、国廷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并体现城市特点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为理论形成、制度完善、平台提升、模式范式的顶层设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供参考素材与参考意见,围绕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背景依据、概念特征、思想内涵、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
本文以厦门市作为研究案例,并对厦门市进行了深度调研,全面了解厦门当前城市、社区、街道、城乡结合部基层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公共安全、信息化、大数据应用的现状、特点,开展的大胆实践与经验探索,新时代面临形势和主要问题。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去发现厦门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亮点,剖析市域社会治理难题,深入分析研究问题不足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大数据;厦门实践;治理现代化
引言
当前,大数据、信息化新阶段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时代条件下,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由于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因此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层级,理当处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线位置。
我国市域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入改革和探索将会触及某些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调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中国特有的传统社会文化有着微妙的联系。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借助西方的现代理论就能够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必须重视对既有治理模式自我强化的主要逻辑及其实际的规则、环境有深刻的认识。
一、“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
“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概念由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同志于今年6月4日在延安干部学院全国新任地市级政法委书记培训示范班开班式上提出。7月17日,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同志在《人民日报》刊登《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文。文章指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分为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理念现代化以目标导向、政治导向、为民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等“五个导向”的树立为主线、体系现代化以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体系、自治体系、法治体系、德治体系等“四大体系”的优化为核心、 能力现代化则以统筹谋划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政法改革能力、创新驱动能力、破解难题能力、依法打击能力、舆论导控能力等“七大能力”的提高为重点。7月18日,中央政法委机关召开下半年工作推进会,陈一新同志在会上强调:“聚焦政法工作“十大抓手”促进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确立抓省带市的工作新机制,加强市域政法工作创新交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标志着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要原创性概念被正式提出。
二、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解决“快速发展”留下问题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的生活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这些为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与之密切相关,我们在社会治理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已从过去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少子高龄化现象,代际关系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密,由此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二是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失衡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逐步被打破,利益相对均衡的新常态逐步形成,但这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社会治理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三是民生诉求全面升级,新时代的民生诉求已不再满足于吃饭、穿衣等问题,而是普遍要求公平正义和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人们的维权意识和维权方式也逐步从个体维权向集体维权,从底线维权向发展维权转变。四是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截至2017年全国现有约7.72亿网民、14.2亿手机用户、接近10亿微博、微信用户,社交端口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亿,互联网全方位的改变了人们生活,也为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上述变化既是我们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面临的重大机遇,也是新时代必须妥善应对的重大挑战。
(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创新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基层,推进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市域。当前,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流动,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矛盾、风险和隐患之多前所未有。尤其是在市域层面,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人口越来越密集,高楼越来越多,系统越来越复杂,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虚拟社会空间服务管理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那么,面对挑战,如何从制度、体制、机制层面加以创新,切实统筹资源力量,提出系统管用的应对措施,就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此时,中央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我们认为恰逢其时。从治理能力上看,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层级,处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中坚位置。从治理环节上看,市域层面既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制度安排、决策部署,又要立足实际对本市域社会治理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推动实践,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促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必然要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抓住了民心、顺应了民意,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了实处。党的十九大抓住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要求,深化了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做好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在社会治理领域,在“城市病”化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诚信、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涉法涉诉、特定群体服务管理等方面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我们更加用心用情用力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根本目的,在出台各项治理措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最紧迫最需要最盼望的方面做起,从群众最恨最怨最烦的问题改起,突出抓好社会治理领域的民生工程,在增进民生福祉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只有这样,社会治理工作才有了根,有了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最终实现。
三、厦门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和初步成效
厦门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素有“海上花园”美誉。全市现有土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90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区,常住人口401万人(户籍人口221万人)。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7.6%、9.6%、11.0%、10.3%。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厦成功举办。
近年来,厦门市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特别是中央政法委作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决策部署后,厦门市主动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市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以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为目标导向,狠抓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公共安全、社会安全领域风险防控,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大局保持持续安全稳定。
厦门市在理解与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上具有超前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城市特点、同时可能具有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借鉴作用的创新做法、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和遇到的问题,也同样值得其他各地市域的注意,避免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少走弯路和曲折。研究发现,大数据与信息化在厦门市社会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得应用,以智能化建设为重要手段,不但拓展了市域社会治理资源整合能力,也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集成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举措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一)厦门市对推进市域社会能治理现代化的理解认识、以及主要特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如何实现这一构想?市域社会治理在厦门市域范围内如何具体实施?厦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如何实现?这些问题事关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事关市域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厦门市认为应该以人民的需求为根本,来确定发展目标和引导发展共识;其次,以人民满意度为导向。来确定市域社会治理各项重点任务;最后,需要以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支撑条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增强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准性、打击犯罪的实效性、执法办案的公正性、公共服务的便捷性来实现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这三者组成的现代化体系。
近年来,厦门为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城市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推进辖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解决本市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探索智慧城市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大数据应用等,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和深刻思考,通过加强基层治理、巩固基层政权、建设数字厦门、智慧厦门、平安厦门、民生厦门,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总体谋划,一体推进,切实出了成效,构建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特别是在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厦门特色。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自治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社区为基本治理单元的基层治理模式,逐步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区自治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生活、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特别是作为对台工作的一线前沿地区,重点搭建台胞与居民互动平台。通过建立两岸社区交流机制、加强两岸村居社区服务项目合作、吸引台湾社会组织入驻等方式,促使台胞在参与社区活动中融入社区生活,推动两岸社区深度交流。
二是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性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厦门市出台了《全面推进法治厦门建设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到2020年前把厦门建成法治中国典范城市”的总体目标。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区创建活动,市区两级全部获评“全国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市、区两级均荣获法治创建国家级先进的设区市。一是创新立法机制,营造特区良好法治环境。充分利用全国人大赋予我市的特区立法权,把着力点放在立法质量上,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制定了《厦门经济特区促进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建设规定》,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创新立法、开放立法,为厦门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严格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2015年,厦门市再次获得“中国法治政府评估”第4名的优异成绩,在福建省政府对全省各设区市政府绩效评估依法行政指标考核中,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三是深化司法改革,认真抓好员额制改革,突出健全完善司法责任...